敦克尔克剧情解析_诺兰《敦刻尔克》:不“烧脑”,但足以让你着急|影评

时间:2023-06-22 浏览:67 分类:娱乐资讯

敦克尔克剧情解析_诺兰《敦刻尔克》:不“烧脑”,但足以让你着急|影评

擅长“烧脑”电影的他,这次选择了二战题材

新片《敦刻尔克》是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也是他第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

国外口碑铺天盖地,称其为“近十年来最好的战争片”。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和许多英国人一样,诺兰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

“尽管我很早就有了这样做的想法,但我一直在等待有一天,我能赢得好莱坞足够的信任,用美国的钱制作一部关于敦刻尔克的英国电影。”

与诺兰之前的电影相比,《敦刻尔克》没有那么“烧脑”,剧情也很“撤退”。

今天推荐的影评或许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诺兰会选择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并在战争片类型中留下自己独特的语言。

电影

评论

《敦刻尔克》:电影语言的创新与诺兰的野心

文|张璐璐

从2000年的电影《记忆碎片》开始,克里斯托弗·诺兰(以下简称诺兰)用彻底的倒叙方式完成了更为惊人的电影叙事创新。 到2010年《盗梦空间》上映时,诺兰在叙事手法上进一步创新。 透过层层编织的梦幻空间的叙事视角,掀起一波关于梦幻和悬念的狂热讨论,让诺兰一时间觉得陌生。 成为人们心中的神级导演。 在他的电影世界里,他的每一次创作都寻求新的想法,甚至实现突破。

电影《盗梦空间》

《记忆碎片》打乱了时空的叙事结构。 《星际穿越》以扎实的物理和天体理论呈现了虫洞的多维空间。 诺兰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极富创意的叙事安排相结合。

《星际穿越》在二维银幕上展现五维时空

在这部《敦刻尔克》中,诺兰将想象的空间置于真实的历史现实中。 从虚构空间到现实空间的转变,似乎预示着诺兰不再满足于虚拟时空环境中的创作。 更多虚拟现实。 在原本的虚拟时空里做任何创意表达都无可厚非,但当故事发生在现实空间,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时,拍摄操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正是诺兰所创造的导演的艺术。 雄心勃勃的过去展示。

诺兰是 IMAX 和电影的狂热粉丝。 这次他坚持使用IMAX进行实景拍摄,而不是使用后期特效。 电影中动用了数千艘船只,这也创造了电影史上的记录。

这部新电影的灵感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 众所周知,这次事件是1940年英法联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撤退。要知道,在刚刚做出从敦刻尔克撤离的决定时,大量士兵竟然表示不解,甚至表示反对. 因为在他们眼里,战场甚至死亡才是优秀军人真正的归宿。 所以,在影片中敦克尔克剧情解析,似乎亚历克斯这样的军人在回到祖国后,会时时刻刻担心本国人民对他的态度,甚至一度认为退却本身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确实,他们没有错,但历史有时告诉我们:退却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敦克尔克剧情解析_诺兰《敦刻尔克》:不“烧脑”,但足以让你着急|影评,才能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

然而,如果诺兰一直强调这样一个中心思想,那么影片就会变得平淡无奇。 因此,他并没有强化这一事件在英国战争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也没有强调说教的主旋律,而是用一种近乎平淡的方式表现了英军肆无忌惮求生的急切和狼狈。当他们撤退《不堪》时,重点是加强每个参与者内心世界的表达。

这一次敦克尔克剧情解析,诺兰采用了与大多数战争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不仅单纯依靠英法联军的单一视角,还采用多视角交替叙事,每个视角都在不同的时间线上,甚至时间跨度也不同,即非同步的多线叙事结构。 从英国士兵汤米在码头度过的一周,到民用船主道森和他的儿子皮特以及儿子朋友乔治离开英国去拯救士兵的那一天,再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法雷尔和柯林斯试图驾驶喷火式战斗机轰炸敦刻尔克的海滩被击落。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当柯林斯驾驶的飞机被德国飞机撞毁时敦克尔克剧情解析_诺兰《敦刻尔克》:不“烧脑”,但足以让你着急|影评,他选择在海上紧急迫降。 着陆后,机顶无法打开。 他拼命砸开顶盖,眼看着水快没过脸了敦克尔克剧情解析_诺兰《敦刻尔克》:不“烧脑”,但足以让你着急|影评,求生的意识让他连连敲打,最终皮特从上面砸开顶盖获救。 诺兰用时间线来迷惑观众。 三条平行剪辑无缝衔接在一起,通过多个切换讲述同一时间段的战场故事。 与此同时,海、陆、空三个太空场景交替出现,最终汇聚到民用船主道森的救生艇上。 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观影体验可谓首创,开创了战争片的新格局。

在接受采访时,诺兰曾将《敦刻尔克》定义为一部“逃脱悬疑电影”,他试图通过剪辑、音乐和音效不断强化叙事张力。 说到悬念,诺兰的电影与希区柯克的电影有着非常相似的设定。 例如,在海滩场景中,每次德国敌机攻击前,都会强调士兵脸上惊恐的表情,然后敌人就会发起攻击。 这时机器才正式进入画面进行炸弹攻击,这与1963年的电影《群鸟》类似。 在《群鸟》中,海鸥可以说是整个小镇的恐惧之源。 他们在他们出现的桥梁前以更加栩栩如生的场景展现出来,但那里却隐藏着危机。

群鸟 (1963),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在影片一开始,汤米幸存的敌人扫射场面也得到强化:场面原本平静,汤米也开始寻找未抽过的烟蒂。 稳定的画面不仅捕捉到了汤米有些绝望的表情,也表明镜头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这一点在影片的最后阶段也有所体现。 道森一家救出落海的士兵后,用一组平静的场景和对话作为伏笔。 首先,名为月光石的民用船和船上的士兵看到了一个大全景,然后一架敌机从远处飞来攻击。 大家屏息等待,终于在父亲道森的指挥下度过了危机。 不过,诺兰在这种表达方式上似乎做了新的尝试,因为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展现敌方德军的个体形象,恐惧只是来自于轰炸后留下的狼藉场景。

而这样的叙事安排需要与音乐、音效紧密配合才能完成。 在诺兰看来,《敦刻尔克》是一部关于节奏和韵律的电影。 整部影片的创作原理,从剧本结构到配乐和剪辑,都是围绕谢泼德的音调产生的,即通过几种不同声波叠加时的高低音处理,产生螺旋式的听觉效果,并连续发出连续的声音。 强度并继续增加。 例如,海军士兵被困在尚未漂浮的船上。 这种音效随处可见。 当大家还在选择谁应该下船来减轻船的重量时,子弹时不时地击破船体,子弹在故事中前进。 向下,就像一个密集的音符,船体本身不断地被海水侵入,漂浮、上升,最后沉没。

配乐的灵感来自于他自己怀表的滴答声,他让他的搭档、音乐家汉斯·齐默完成了配乐。

可以说,音乐和音效诠释了影片的节奏,并在叙事中利用音乐的压迫感来达到表达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的目的。 不过,这也可以看作是本片的一个小问题。 配乐一直保持一致,但却让整部电影显得过于饱满。 同时,在这种交叉的叙事中,情感的脱节也可能让观众难以产生持续的情感触动,让很多普通观众感觉故事比较平淡,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战争电影讲述的是有连续的感官体验,就会有血肉飞扬的大场面。

不过,这也圆了诺兰的野心。 首先,《敦刻尔克》在叙事上完成了一次极其革命性的实验,以暑期大片直接挑战明年奥斯卡的各大奖项,因为一般来说,大部分颁奖季影片都安排在每年的11月左右。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并不是纯粹讲战争,也不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也不是一味追求战后余生的回归,也不是讲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 正如士兵们所说的“回家”。 它更像是一场海、陆、空全方位的心理战,就像缠绵的时钟,与时间赛跑。

其次敦克尔克剧情解析,本片拓展了二战题材电影的广度和深度。 它不是典型的二元人物形象,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而是尝试运用多种书写角度。 展现了个体英雄的逐渐消失和逃亡士兵的勇敢与懦弱的双重性。 就像号令他人赴死在船上挣扎却依然死在火海中的士兵,在战机燃料耗尽后烧毁战机而英勇被捕的英国空军士兵,以及彼得年轻的时候朋友乔治……有些转瞬即逝,有些转瞬即逝。 盛开之后,渐渐凋零,却都完成了又一个英雄形象的书写。

最后,真正的敦刻尔克新闻爆发

(图文来自牛津大学“现场二战”项目)

1940年5月22日

英国情报官J·帕金斯(J.):“我军退路已被切断,准备从敦刻尔克撤退到海上,如果能撤回‘31.6万人’中的2万人,就已经很幸运了。”

1940年5月25日

位于康布雷()络的任务是守卫通往敦刻尔克的道路,但他们被击溃了。 超过 40,000 名远征军士兵投降。

1940年5月27日

丘吉尔下令开始“发电机行动”: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出。

1940年5月27日

正在撤离的剧透接到通知:“到浓烟滚滚的地方去”。 敦刻尔克已经被德军炸成了一片火海。

1940年5月29日

一艘英国海军舰艇接近敦刻尔克。 有人说:“你看,海滩上的那些难民好惨啊。” “那不是难民——那是英国远征军!”

1940年5月30日

正在敦刻尔克协调撤离的威廉·坦南特上校向英国海军部提出请求:“如果我们想保留希望,就把国内的每艘船都调过来!”

1940年5月30日

敦刻尔克的英国军官:“整个前线是一长串燃烧的建筑物,一道高高的火墙。”

1940年6月1日

据非官方估计,75% 的 BEF 票房剧透透已从敦刻尔克撤下。

今日《纽约时报》:“只要英语存在,人们就会怀着敬意地说‘敦刻尔克’这个词。”

1940年6月6日

从剧透撤离到英国的10.9万名法国士兵决心返回祖国作战; 因此,他们将被送回法国。

文学点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