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侵犯明星隐私权_以DR环真爱验证系统事件为例探讨公众人物隐私问题

时间:2023-07-04 浏览:137 分类:娱乐资讯

娱乐新闻侵犯明星隐私权_以DR环真爱验证系统事件为例探讨公众人物隐私问题

【摘要】2021年11月10日,据称DR内部人士爆料称有艺人购买了DR钻戒。 因此,有粉丝利用艺人的ID号到DR系统进行查询。 随后,有艺人辟谣称不买。 11日,一名艺人粉丝发帖道歉,承认自己通过黄牛非法获取艺人信息,并用其购买了DR钻戒。 此事再次引发舆论对艺人隐私的担忧。

【关键词】DR钻戒; 媒体道德; 隐私权

【】2021年10日,有DR爆料有人有DR环。 有的粉丝用他的ID来查看DR。 后来有的就没有买了。 一位粉丝在一个帖子上说,她是被DR环约了。 这下又上来了。

【关键词】DR环; 媒体 ; 权利

【案例介绍】

2021年11月10日,有DR内部人士爆料称,已经有艺人购买了DR钻戒,而DR钻戒一直打着凭身份证一生只能购买一次的招牌。 为此,一些粉丝用艺人的身份证号码来验证自己的偶像是否购买了DR钻戒。 随后,有艺人辟谣称不买。 11月11日,某艺人粉丝发文承认通过黄牛非法获取艺人身份证号,并用该身份证号购买了DR钻戒。

【案例来源】

【案例分析】

1. 伦理和法律问题分析

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的社会成员。 名人是公众人物的一类,他们的行为和活动构成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 尤其是隐私权娱乐新闻侵犯明星隐私权_以DR环真爱验证系统事件为例探讨公众人物隐私问题,《民法通则》首次正式确认,表明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私人事务和个人领域不被他人侵犯的权利。 并且只有自然人才享有隐私权。 其核心内容在于私人信息的独立性和不受干扰的私人领域,具有排他性、保密性、放弃性等属性。

但由于我国对隐私保护的认识和起步较​​西方发达国家晚,特别是对于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还存在立法上的不足和空白,由于公众人物独特的社交媒体社交属性及其个人隐私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衡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公众人物的职业性质要求他们活跃在公众视野中。 记者通过报道他们的言行谋生,而普通人则消费他们提供的话题。 人们既想保护自己的隐私又想窥探他人的隐私,这使得公众人物隐私的保护陷入困境。 公众人物虽然都是公民,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在社会上往往享有比普通人更高的待遇。 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的私生活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 像“周一见”这样的报道固然可以娱乐大众,但很多时候却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公众人物的隐私。

但事实上,法律赋予每个公民隐私权。 公众人物与普通人一样享有隐私权,也依法享有隐私权。 粉丝利用艺人身份信息购买DR真爱钻戒,并利用ID号在DR真爱验证系统中查询艺人是否购买戒指的事件,体现了艺人个人隐私被出卖的情况。 粉丝通过黄牛等非法渠道购买艺人ID号,然后用ID号购买DR钻戒或者查询是否购买戒指。 这是一种未经许可窃取他人信息的行为。 不法分子瞄准粉丝心理,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获取明星个人信息,并出售牟利。 这种行为将公众人物私人信息的披露变成了未经当事人同意就可以“贩卖”的商品。

根据隐私保护的相关要求,权利主体有权决定他人在多大程度上干预其私生活、是否向他人披露自己的隐私、披露的程度和范围等。公众人物有权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不予公开,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隐私。 当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时,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护。 但与普通人不同的是,公众人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对于那些职业性质要求他们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志愿公众人物来说尤其如此。 一些记者通过报道他们的言行谋生,而普通人则消费这些内容专业人士提供的话题。 。 隐私权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而新闻自由、公众知情权、舆论监督权则主张最大限度地披露真实信息,因此当这种矛盾碰撞时,就会产生权利冲突。不可避免地出现。

名人的工作和生活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 作为公众人物,他们会对公众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 合理公开自己的部分隐私,既是公众知情权的体现,也是社会监督的体现。 但身份证号信息属于个人隐私。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即使是公众人物,其私人信息也受到法律保护。 粉丝利用明星身份证号购买DR钻戒或者查询DR钻戒购买记录,实质上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这既不道德也不合法。 购买DR真爱钻戒只需要个人身份证号娱乐新闻侵犯明星隐私权_以DR环真爱验证系统事件为例探讨公众人物隐私问题,不需要其他验证方式,这为粉丝盗取艺人信息提供了方便之门。 店主未经核实就随意泄露他人信息,也说明了店家隐私保护意识薄弱。 与此同时,大量出卖名人隐私的“黄牛”出现,DR事件迅速登上热搜,体现了对他人隐私权的漠视和窥探的好奇心,也体现了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社会上的一些人。

二、原因

(一)内部原因

此次事件的内部原因涉及多个主体。 包括粉丝群体、普通网民、营销号和隐私卖家等。内部原因主要从这几大主体的心理因素来分析。

1.粉丝过于关注明星

随着国内粉丝文化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粉丝群体。 其中一些粉丝不再满足于追逐偶像的常规新闻事件。 他们渴望获得更多关于偶像的信息,与偶像有更近距离的接触。 这就是所谓的“私生饭”。 “私生子”对明星的过度喜爱,已经演变成一种病态心理。 为此,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用明星身份证号来验证自己的偶像是否购买钻戒。当粉丝验证时

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偶像购买了DR钻戒,他们就会有一种“房子塌了”的感觉——也就是说,自己的偶像没有达到他们对他的心理预期,所以他们会有被欺骗和报复的感觉。 将其公开,让他们的偶像得到他们认为应得的“惩罚”。

2.公众的窥探心理

DR钻戒事件为何登上热搜? 除了粉丝加油之外,还有大量非粉丝网友评论转发。 这种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刺探心理。 艺人和明星的职业具有特殊性。 明星的形象大多光鲜亮丽、引人注目。 他们所享有的名誉、财富和社会地位是一般人所望尘莫及的。 因此,当大众媒体向受众传播名人隐私,尤其是名人的私生活和情感内容时,受众就会有一种感觉,名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明星的光环让大众更愿意去窥探和娱乐。 DR钻戒事件向观众曝光了一些明星的感情生活。

3. 出售隐私是有利可图的

隐私出卖者通常被称为“黄牛”。 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名人的隐私是他们赚钱的工具。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名人的第一手信息,甚至更多的私人信息娱乐新闻侵犯明星隐私权_以DR环真爱验证系统事件为例探讨公众人物隐私问题,包括名人的私人行程、航班号、身份证号等。 通过将这些信息出售给粉丝,他们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 这次DR事件发生后,一些黄牛在网络上推出了“调研代理”服务,为粉丝查询自己的偶像是否购买了钻戒。

图1来自新浪微博

此次事件的另一个经济受益者是新浪微博的一些自媒体,通常称为营销号。 这些营销账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主要通过爆料、转发其他网站的帖子为自己制造话题,从而获得流量和经济利益。 这些营销账号通常不关注事件背后的法律和道德关系以及真相。 只要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获得流量,他们就会发布促销信息。 网络上DR钻戒事件的发酵,也是由营销账号推波助澜的。 如下图所示,他们在网络上发布相关信息,同时发布一些诱导性新闻来吸引争议,赚取流量,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图2来自新浪微博

4、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上述“私生米”、“黄牛”、“营销号”等群体的法律意识太淡薄。 当行为意识出现时,他们没有考虑自己是否违法,也没有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给当事人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和伤害。

(2)外部原因

1、大数据信息泄露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如今的大数据已经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采集个人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大数据进行业务决策,这极大地刺激了这些拥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回收。 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一些企业甚至与第三方公司共享个人信息,增加了个人隐私暴露的可能性。

以DR钻戒为例,明星的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从何而来? 在杂志上采访一位黄牛时,这位“黄牛”提到:“在中国,很多东西都被监控,有一个微信账号就可以查到任何东西。现在不是每个人都绑定了银行卡吗?银行卡必须是是用自己的身份证发的,信息不是都出来了吗?其中一位粉丝在机场工作,所以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个明星在那个城市过安检,从哪里离开。”这说明,在很多情况下,案例中,名人的身份信息来自于大数据。 大数据是名人隐私泄露的重要来源。

2、社交媒体的发展

社交自媒体时代,公众在网络上拥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界限变得模糊,事件的传播变得相对容易。 各种社交平台的存在为个人发布相关隐私信息提供了平台。 除了网络空间本身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之外,许多个人还会利用自己的社交账号在各种平台上“爆料”。 DR钻戒事件的来源也被豆瓣群的用户透露,随后被转发到微博。 可以说,社交媒体的发展为这一事件的发酵提供了重要条件。

图3来自豆瓣

3. 影响

(一)对个人的影响

1、影响明星身心健康

一些艺人作为本次事件的主体,是本次事件中最直接受影响的个体。 在DR事件中,他们的身份证信息被泄露,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身份证号码作为重要的个人信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此前曾有不少消息称:某明星身份证被泄露,粉丝擅自修改航班信息,导致该明星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除了身份证信息之外,明星的各种隐私信息都可能暴露在大家的视线之下,这会给明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会有一种时刻生活在监视之下的压抑感。 长此以往,心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影响品牌的价值形象

此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和发酵,直接影响了DR的品牌价值。 此前,该品牌宣传“一个男人一生只能定制一件作品”。 DR钻戒赚足了流量。 不过,近期被曝出存在冒用身份购物等问题后,虽然他们迅速关闭了身份证查询系统,但该事件仍引起市场轩然大波。 其品牌价值和美誉度一路下滑。 不少网友表示其“人格崩溃”,即形象因为这件事而被毁,颠覆了原本给大家留下的健康、积极的印象。 目前,DR仅否认“花500即可清除购买记录”的传闻,但对于泄露客户信息或窃取他人信息即可进行购买的事实却三缄其口。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形象。

(二)社会影响

1、刺激黄牛行业发展

这件事让黄牛这一黑色产业再次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黄牛通过不同渠道收集明星信息,然后高价卖给一些狂热粉丝,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此次事件中,只有一名粉丝发文说明情况并道歉,但他身后的黄牛却毫发无伤地退却。 这样一个出事后还能脱困的暴利行业,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从而刺激了黄牛行业的发展,变相“宣传”了这个黑色行业。

2.引起公众恐慌

明星的隐私权如此容易被泄露,这难免引起人们对隐私权的担忧:自己的信息会被他人知晓和使用吗? 尤其是现在科技发达了,每一次信息的采集都会加剧公众的焦虑,担心自己会不会在网络上“裸奔”,整个社会都会笼罩在信息泄露的恐慌之中。

3、错误引导青少年价值观

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青少年都有追星的爱好。 他们对自己的偶像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想通过不同的渠道加深对偶像的了解。 然而娱乐新闻侵犯明星隐私权,这起事件的爆发会给处于价值形成期的年轻人带来错误的引导:他们可以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他人。 隐私会让他们误入歧途。

4、破坏社会法制

隐私权作为自然人的一项权利,是一项自然人权。 我国法律规定,未经公民许可,不得公开公民的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 名人虽然是公众人物,但他们通过主动或被动向公众分享隐私来获取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隐私也是人格权的一种,也应该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 此次事件中娱乐新闻侵犯明星隐私权,黄牛可以随意交易明星隐私,粉丝也可以轻易获取明星的私人信息,这暴露了他们对法律不够尊重,是对法律尊严的侵犯,也是对精神的践踏。法律的。

4. 对策

(一)国家加强管理

1、加强相关立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隐私权、知情权的理论研究和立法都相对较晚,因此我国法律在保护个人特别是公众人物的隐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迎头赶上,不断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法律保护体系。 完善相关立法,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2.加大处罚力度

有些黄牛敢出卖明星的隐私,除了牟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惩罚不严。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偷窥、偷拍、窃听、传播他人隐私行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 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侵犯他人隐私的处罚很轻,纵容了黄牛和部分粉丝的疯狂行为。

(二)社会引导

1、相关行业严格遵守行业规范

事件起因是一名自称DR钻戒工作人员的爆料,称已有艺人购买钻戒,引发粉丝购买身份证号查询热潮,据该道歉粉丝称:她只是没想到系统直接让她购买偶像的ID号,而且她向系统报告后,系统也没有及时修改。 这一切都说明DR公司对客户隐私保护不够,采购系统也存在问题。 有许多现代产品在使用前收集用户信息,因此这些行业有加强用户信息保护、遵守行业规范的使命。

二、加强群众法制科普

黄牛倒卖明星隐私、粉丝购买明星隐私的本质原因是他们对法律的了解不够、对法律的不尊重。 所以,解决办法就是增加法则的强度,

让法律深入人心。

(三)个人意识的增强

一、明星及其团队强化隐私保护意识

明星及其团队应强化信息保护意识,做好团队管理,避免内部人士泄露明星信息。 此前曾有明星团队通过向粉丝收取利益的方式出卖明星隐私。 因此,明星及其团队应加强防护意识。

2、粉丝自觉抵制黄牛

俗话说“没有交易就没有伤害”,同样,没有交易就没有隐私泄露。 因此,只要粉丝组织得好,粉丝素质提高,粉丝有意识地抵制黄牛,黄牛如果无利可图就会放弃倒卖明星隐私,从而从源头上解决隐私泄露问题。

5、灵感与启发

隐私权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与生命权、名誉权同等重要,是自然人权之一。 明星虽然是公众人物,但其隐私的保护限度不应弱于普通公众。 隐私权仅限于明星的自愿,受法律保护。 不管是什么原因,粉丝都要理性追随明星,以法律为前提,给明星多一点尊重,也为自己赢得多一点尊重。 同时,我国还应完善隐私权立法,加大对黄牛行业的处罚力度,减少社会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参考】

[1] 张振旭. 娱乐明星隐私权保护——对“私生餐”引发的法律问题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2017(12):65+99.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4.312。

[2] FR。 揭秘“私生饭”:以爱之名演艺圈的鬼魂[J]. 东西南北,2016(18):70-72。

[3]韩玉芳. 大数据背景下公众人物生活隐私暴露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4] 郭凤琪. 名人隐私市场化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5。

[5]王利明. 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J]. 中州学术杂志,2005(02):92-98。

[6] 吴亚兰. 当“默默无闻”与“广为人知”狭路相逢——论公众知情权、明星隐私与媒体报道权的博弈[J]. 新闻知识娱乐新闻侵犯明星隐私权,2006(10):16-18。

[7] 高岩. 宪法视角下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21。DOI:10.27363/ki.gtsfu.2021..

[8]刘柏义,黄淑学。 公众人物隐私的法律保护[J]. 现代农业研究,2019(08):143-144。 DOI:10.19704/ki..2019.08.064。

[9] 熊德平. 公众人物隐私权法律问题探讨[J]. 法制与社会,2019(05):50-51。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2.142。

[10] 郑毅夫. 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J]. 经贸实务,2018(16):285-286。

[11] 张云祥. 论娱乐明星隐私权的限制[D]. 海南大学,2018。

[12]曲晓. 娱乐明星的隐私保护[J]. 法制与社会,2018(05)。

[13] 何光辉. 辩证地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权[J],法学杂志(民商经济法),2006(03)。